|
|||||||||||||
|
|||||||||||||
目 录 一、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助推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全面上线 二、哈尔滨市政府采购电子卖场正式启用 三、国家发改委: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推动各枢纽节点建设尽快落地生效 四、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确权服务平台“人民数保”正式上线 五、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成功举办 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助推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全面上线
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自2021年 11 月起组织哈尔滨市所属区、县(市)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建设工作。截至今年 5 月 29 日,全市20 家人才服务机构全部完成近 50 万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据迁移,助推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一点存档、多点服务、一网通办”的工作目标。 克服困难,按时上线。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成立全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建设工作专班,集中开展档案数据信息采集基础工作。经过8 个月的信息采集、系统测试、数据迁移等工作,截止 5 月底,市本级 33.26 万册档案数据完成系统迁移,所属区、县(市)16.44万册档案数据同步上线,数据迁移量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按规定要求、规定时间顺利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提早谋划,靶向发力。在档案数据迁移窗口暂停办公期间,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流动人员服务处将问题前置,集中力量开展档案排查工作,确保档案位置准确、档案实体安全。在系统预上线后期,着力解决数据迁移、档案排查、一人多档等紧迫问题。加强培训,事半功倍。为确保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顺利上线运行,流动人员服务处组织窗口及档案室工作人员集中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操作培训,进行窗口实操演练,进一步熟悉档案系统操作流程。 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哈尔滨市本级已于 6 月 6 日正式上线黑龙江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系统。中心预判新系统上线后可能出现办事群众激增的情况,制定了人员分流、事项分类、专人引导的应急预案。自系统上线起,窗口日均受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业务达 400 人次,通过引导疏导,得到了办事群众的理解,业务办理秩序井然,无一投诉情况发生。 下一步,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按照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网办推进进度,做好网办测试运行工作,让办事群众“少跑路”“零跑路”,为流动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 (来源:哈营公众号) 二、哈尔滨市政府采购电子卖场正式启用 为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将电商模式优势引入政府采购交易体系,进一步降低供应商投标成本,哈市正式启用与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电子卖场。 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的前身是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网上商城自2020年运行以来,以采购方式的便捷高效、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采购人和供应商的普遍认可。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经验,依托省财政厅新版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建设了电子卖场,在货物采购的基础上,增设了优质地产、防疫物资等专柜,供应商数量显著增多、商品种类更为丰富。电子卖场以先进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采用“不见面交易”的方式,使得疫情防控期间交易服务不间断,极大提升了政府采购便利度,同时使零星采购更加透明、规范。 下一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积极与采购人和供应商沟通,了解电子卖场运行过程中不顺畅的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功能,积极促进政府采购监管平台与预算一体化系统深度融合,力争实现政府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全流程“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哈市政府采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取得新实效。 (来源: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国家发改委: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推动各枢纽节点建设尽快落地生效 近日,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上介绍,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建5G基站超19万个,千兆网络端口新增165.3万个,总量达到954万个,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机架数超54万台标准机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发展韧性十足,支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作用更加凸显。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方和相关部门,重点推动两项工作。一是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是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选择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西部中小城市集中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重要的融合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强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围绕规划、网络、用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推动各枢纽节点建设尽快落地生效。二是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33项稳经济举措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扩大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首次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其中。发改委还将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REITs基金等投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为中小企业相关领域的融资提供便利,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 (来源:中国发展网) 四、国内首个个人信息保护、确权服务平台“人民数保”正式上线 6月20日,由人民日报、人民网旗下“党管数据”理论和实践平台——人民数据和世纪互联倾力打造的“人民数保”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与确权服务平台,旨在保护个人数据不被非法乱用的同时,实现数据精准确权、授权、流转及二次开发,将个人数据权利还归个人,让数据真正取用于民、造福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红利。同时,作为“人民数保”平台在全国落地的抓手,“数据强国工程暨百城千县计划”也于同日启动。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确权已然成为实现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和数据资产化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的数据产权制度在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大势所趋。遵循并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权工具,人民数保平台将通过个人用户二次数据上链,确保身份数据、内容数据、行为数据的安全、可信和不可篡改,提供数据授权、认证、计费,实现个人数字身份和个人数据资产的全环节审核、授权、存证、确权、流转及二次开发的新型信息基础服务。 人民数保为个人用户的数据保护和数据迁移提供安全便捷的工具和通道。通过公开透明规范协议接口的方式打通人民数保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数据上链等核心技术,保障个人用户对数据充分授权前提下,将个人用户在各平台上产生的“一次数据”转换为可合法合规流通的“二次数据”,并为每个人提供“我的数据我做主”的个人数据中心(PDC)。人民数保基于数据权限管理和资源调度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既防止数据滥用、盗用、泄露,又提供了数据共享的酬劳分配机制,确保了数据消费者在请求、授权和行权过程中的责权清晰,从而促进数据消费者对所授权数据的利用和价值挖掘,实现了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乃至数据资本的发展。 “数据强国工程暨百城千县计划”(以下简称“工程”)已组建百亿产业资金,将通过“1+1+N”模式(即1个基础设施——城市人民云;1个基础应用——人民数保;以及基于数据要素的N个产业数字化服务),联合百城千县,打造数据治理共同体,落实“党管数据,服务人民”的宗旨。 下一步,“人民数保”将通过“数据强国工程百城千县计划”,联合政府、企业聚合更多数据资源,对城市全域数据进行全面汇聚、全量存储、全链确权和全程治理,打造“城市数据银行”,真正把数据激“活”,释放数据生产力,为经济创新发展贡献数字力量,让数字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普惠。 (来源:人民数据) 五、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成功举办 6月17日,以“点燃数字引擎,赋能未来世界”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峰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网信办和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玉泉智库和每日经济新闻主办。国内外数字与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并作专题发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仲礼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给本次峰会发来了祝词。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仲礼在给本次峰会的致辞中说,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已经成熟,在中国也已成燎原之势。我国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在峰会现场致辞中说,数字化是抢抓发展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抓住数字化变革的“时间窗口”,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国内外市场融合,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数字文化技术的创新与基建、数字文化企业如何参与乡村经济文化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如何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绿色数字文化产业的内涵与价值、金融资本与数字文化产业如何接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需要处理的八对矛盾、中日韩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峰会还根据全国数字文化消费的大数据首次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武汉、长沙、西安、南京)、十大新一线城市(苏州、合肥、厦门、宁波、青岛、泉州、大连、济南、郑州、南昌)和二十个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贵阳、哈尔滨、沈阳、珠海、温州、唐山、银川、黄山、丽江、洛阳、宜春、莆田、金华、聊城、三亚、延安、泸州、遵义、阿拉尔、桐城),并举办了首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蓝皮书发布仪式。 (来源:北京新闻) 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下称“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积极研究建立粤港澳三地数据流动融合长效机制,推动、引导大湾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化、规范化,借助南方数据服务联盟平台,促进全省大数据产业健康蓬勃发展,为数据要素市场健康运行提供经验,助力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公布了“新基建”实施方案,出台“元宇宙10条”“算力算法10条”等系列扶持政策,完善政策组合拳,构筑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11家大数据企事业单位发起南方数据服务联盟,围绕试验区建设发布《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共识》,在强化数据要素供给、创新数据市场机制、活跃数据交易市场、健全数据安全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倡议,共同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在强化数据要素供给方面,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构建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建设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探索面向业务应用的数据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推动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实现数据资源可见、可管、可用。在创新数据市场机制方面,以“确保基础数据的公益性和公众性、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为原则,探索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数据资产定价规则,创新数据开发利用和流通交易机制,搭建数据治理新体系。在活跃数据交易市场方面,搭建数据交易平台,探索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构建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信用评级等市场运营体系,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激发数据应用需求,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数据市场环境。在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健全数字治理规则和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强化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安全保障,提升数据安全事件应急解决能力,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共建安全有序的数字生态。 (来源:广州黄埔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