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大数据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 07- 12 13∶55
  • 字号:[ ]


2022年第16期



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做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加快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以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江西省发布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现将其主要任务和做法整理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建立科学精准的数字决策体系。

1.加快政府决策数字化。一是构建一体化数字决策体系。利用数据关联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以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为重点,以省直部门现有相关系统为基础,建立以省级数字决策系统为核心、省直部门和市(县、区)为分中心的全省一体化可视化数字政府决策系统。通过数字决策系统进行模块化分析和政策模拟来实施趋势预判、精准调控,开展政府数据治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应用等领域的决策咨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化、精准化决策体系。二是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能力。有效整合分散在各单位、各环节、各领域中的市场主体、投资、公共资源交易、税务、社保、能源、金融、信用等业务数据,提取融合通信运营商、搜索引擎、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互联网行为数据,实现各类海量信息资源的高效汇聚、存储、加工、处理、分析、融合和动态展现。探索构建包含非传统统计数据的宏观经济监测评价、景气分析和智能预测模型,形成集形势研判、景气分析、政策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支撑体系。

2.推进行业经济决策应用。一是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和行业管理应用。加快智慧工信“一网通办”平台的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区块链、AI、VR(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在工业运行调度、行业服务和管理、安全预警等方面创新应用,推进江西工业云、江西工业大数据融合平台、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等升级,推进重点产业高分辨率卫星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江西地方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和产业集群管理调度系统升级改造,支持重点地市和重点行业平台建设,开展企业工控安全试点工程,构建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二是推进数字财政建设。构建财政一体化核心业务系统,建立预算管理、社会保障资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财政资金全生命周期和全面绩效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打造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监管体系。

1.提升在线监管能力。一是扩大“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规范监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和流程等,形成与全省权力清单相协同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并实施动态管理,推动“照单监管”。二是提升“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平台应用覆盖度。充分融合监管数据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赣服通”平台等数据,提升“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的应用覆盖度,为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双随机”执法检查“集中统一、分类分级”监管。

2.深化重点领域监管。一是市场监管。全面整合各类市场监管业务应用,形成全省统一的市场监管应用体系,包括市场准入准营平台、市场监管平台、行政执法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等,强化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管执法,加强与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衔接,有序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工作。二是金融监管。推进地方金融监督信息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对地方金融组织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法依规将市场主体相关信用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推进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数字化应用。三是工程监管。全面整合省级相关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信息化建设,对危大工程、工程消防检测、工地人员、工地扬尘、施工噪声、泥头车等工程施工现场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共享交换和深度分析,全面提升智慧工地数字化监管水平。

3.加强信用监管互联。一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构建综合信用数据共享库和江西省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管理体系,加强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依法依规持续推进信用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本实现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围绕应用服务急需的关键领域与核心数据,依法依规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二是深化公共信用评价。依托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支持各有关单位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探索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实施差异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依法依规加强以支撑“信易贷”为重点的“双公示”数据、信贷数据、履约数据、水、电、煤气、税、社保等信息的归集,实现政府信用信息与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的有序共享共用。

(三)建立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体系。

1.智慧化城市治理。一是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技术,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含人防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搭建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设施感知网络和地面塌陷隐患监测感知系统,实现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统筹建设“城市大脑”,推动与CIM基础平台深度融合,推进城市空间“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探索构建社区智慧服务体系,完成社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政务服务社区“就近办”“自主办”和“一窗式”集成服务,实现便民服务更加智能、政务服务更加便捷、社区治理更加高效。创新社区治理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到2024年,建成20个高品质智慧社区。

2.数字化乡村治理。一是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全省自然村组通宽带网络覆盖比例。继续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益农信息社”服务覆盖全省行政村。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全省乡村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建设。二是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完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功能,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基层党建信息化网络。探索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加快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建设农村地区“雪亮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地区覆盖面,推进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三是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乡村办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四是加强涉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推动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与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充分融合农业、商务等政府部门以及银行、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等经营主体服务站点资源,对现有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采取联合挂牌、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一站多用、功能叠加和可持续运营。五是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精细化社会治理。一是推进智慧司法建设。搭建网上刑罚执行一体化平台,加强“智慧监狱”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打造监狱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以创建全国“智慧矫正中心”为抓手,全力推进“智慧矫正”应用,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立体化的精准掌控。实施“智慧法治”工程,推进行政立法、备案审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智能化,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法治”示范应用,大力构建全省法治区块链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戒毒”建设和应用,提升戒毒工作智慧化水平。二是推进社会治安智能化建设。加强网络、安全、运维、云计算等公安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夯实警综平台、视综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安应用支撑体系。持续完善公安大数据平台功能,各级政府加强推广,强化相关数据接入,强化公安业务应用,促进“智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能力,提高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三是提升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健全乡镇(街道)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深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调解应用能力,将覆盖面延伸到交通事故、医疗卫生、征地拆迁、物业服务、山林土地水利矿产资源权属等重点领域,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相关平台互联互通,提升网上信访、网上调节、智慧普法水平。四是推进基层智慧治理。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与政务服务、数字城管、应急管理、“互联网+监管”等领域系统对接。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

4.科学化应急管理。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控机制,强化企业监控联网,实现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等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智能化升级,加强与相关部门实现系统资源共享,形成广域覆盖、智能预警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一张网”。建设全省灾害数据库,构建全省灾害风险监测综合分析平台,实现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形成应急避险转移安置“一张图”。二是提升指挥决策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场景化灾害损失评估模型,提升数据核灾能力。完善应急指挥“一张图”,强化预案智能匹配、队伍调度、物资保障、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智能化救援指挥决策支持能力。三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实现全方位连接,不断提升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及相关成员单位部署建设信息采集设备、通信链路装备、通信警报、通信终端、现场指挥装备、辅助保障装备等,提升应急资源保障信息化水平。依据航空救援体系建设试点省的部署要求,提升航空救援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航空救援的可视化、立体化、智能化。

(四)构建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

1.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一是打造“赣服通”全国政务服务品牌标杆。优化“赣服通”平台业务办理功能,推进“金融服务专区”“疫情防控专区”等部门及市县特色服务应用创新。完善“赣服通”服务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移动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五级全覆盖,不断拓展“赣服通”服务覆盖广度、深度,并与市县融媒体中心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智慧便捷。拓展提升江西政务服务网功能,持续提升网上办理深度,重点提升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比例。三是推进政务服务普惠公平。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服务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移动应用开展适老化、适残化及无障碍改造,解决特殊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扩大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优化数字公共品供给,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政务应用,将数字普惠纳入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不断缩小区域、城乡、社会群体“数字鸿沟”。四是强化政务服务“好差评”。持续推进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对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

2.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一是优化主题服务应用。全面融合线上线下业务,提升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电用水用气、不动产登记、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办理破产、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便利化水平。不断深化商事行政审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证照分离”等改革,探索“一业一证”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持续优化全省营商环境建设。二是推动惠企服务精准高效。优化惠企政策在线服务模式,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服务。完善政策兑现服务功能,设立政策兑现代办窗口,打通多部门数据流,精准匹配惠企政策对应企业,提前开展“模拟审批”,有效减少企业申报时间。推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理念向更多领域拓展,让“办事不求人”“申请政策不用跑”成为常态,实现惠企政策全覆盖、能落地、快兑现。

3.提供普惠均等的民生服务。一是社会保障。推行电子社保卡,持续深化在社会保障、看病就医、待遇补贴、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支持社保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人手一卡、一卡多用、全省通用”。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民政服务。推进民政业务应用一体化,围绕社会组织、社会救助、殡葬服务、婚姻登记、养老服务、社区、慈善、儿童收养、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十大民政服务,构建“互联网+民政服务”体系,推动人脸识别、指纹认证等智能化技术和民政业务全面匹配、深度融合。三是教育教学。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学习账号体系,面向不同需求学习者提供高水平多样化内容供给。深化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闭环管理。推广“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智慧教学课堂改造。四是交通运输。建立全省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搭建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交通运输客运信息、物流信息等平台,构建公铁水空一体化电子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公路、枢纽、港口、航道等智慧化建设,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高示范性的智慧“公+水”建设样板。五是医疗保障。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统一服务清单,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推进医保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统一医疗保障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完善全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全省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药机构具备电子凭证应用条件,覆盖医保支付、经办服务等应用场景。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服务热线,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规范“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打通“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六是卫生健康。优化提升全省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及时精准有效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业务系统,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及应用,提高“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七是安居服务。提升住房相关业务信息化水平,优化升级江西省住建云平台。建设省住建大数据平台,汇集房产交易网签数据,实现从房地产开发、房屋交易、物业服务到房屋征收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防控房地产市场风险,提升房地产市场监管效能。八是智慧商务。加快商务信息化建设。建设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建立集招商推介、投资咨询、项目建设、政务服务、投诉维权于一体的投资促进体系,实现投资促进、投资对接、投资服务、落地管理、运行监测等全链条闭环管理。九是文化旅游。加快全省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提质升级,优化“云游江西”推广与服务平台。支持智慧景区、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和旅游服务,打造江西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深化景区视频数据应用,加强我省旅游景区客流承载量预警监测能力。

(五)健全智能精准的生态治理体系。

1.提升生态治理智能化水平。一是推进自然资源保护数字化应用。提升面向监管决策、政务服务和调查评价等“多应用”的江西省国土空间大数据共享与服务能力,完成71个江西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升级改造,采集覆盖全省的各种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形成江西省时空大数据库。二是推进智慧林业综合管理信息化。整合各类林业数据,统一林业数据标准,打造林业“一张图”“一个库”“一套数”。三是统筹智慧水利建设。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按照“1+2+3+N”总体框架,持续完善“江西水利云”和水利通信网、水利信息采集网络“两张网”,重点推进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提升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能力。四是强化生态环境精准监测。升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加强数据标准规范建设和汇聚共享。推进生态环境智能监管应用,深化水、气、土、应对气候、固废、辐射、环评、监测、执法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2.推进生态文明数字化转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数字化应用。拓展江西省“生态云”大数据平台应用,持续融合各类生态文明数据,深化生态文明监测、预警、评估等,全景展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数字化应用。全面集成碳考核、碳市场、能源活动等相关数据,持续推进国家统一碳市场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联建联维,整合我省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提高我省碳市场信息化水平。构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三是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通过专业数据库和交易服务平台,对居民的减碳行为给予政策鼓励与市场激励,促进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共创低碳社会。

(六)建立高效协同的政务运转体系。

1.促进政务一体化大协同。一是升级拓展“赣政通”。加强平台覆盖范围,推动参与政务活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接入。深化分厅门户建设,整合接入各类应用,引导各地创新应用场景。完善赣政通政务协调平台功能,推进项目迭代升级,构建功能全面、界面简洁、使用便利、运转顺畅的政务支撑平台。二是推进内部业务流程优化。实施机关内部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重点解决机关内部办事多次跑、多头跑、时间长、环节多、签字烦等问题。梳理跨部门跨层级以及部门内部办理的相关事项,编制“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清单。

2.促进政务运转提质增效。一是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系统升级,建立政策法规咨询库和决策案例库,构建多元数据智能分析模型和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扩展综合决策分析应用场景,在城市运行、生态环境监测、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领域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为政府决策提供监管评价、运行管理、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结构性、趋势性分析,全面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二是推动公文办理高效便捷。完善省政府电子公文传输平台,畅通省、市电子公文交换通道,实现电子公文跨部门、跨层级立体流转,征求意见、文件会签、联合发文等无障碍办理。三是实现政府会议智慧管理。加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府会议管理中运用,实行会议预订在线化、会议签到智慧化、会场安排智能化、工作衔接精细化等全流程智慧会议管理,切实提升会议保障效率。四是升级改造全省视频会议应用。横向打通部门视频会议联通壁垒,纵向构建一套省市县乡四级政务外网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全省各层级各部门随时、随地、多场景的综合视频会商服务。五是优化督查督办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全省督查督办系统,不断完善督查考核方式方法,形成以“互联网+督查”为重要手段的工作格局。六是提升省政府值班调度能力。搭建数据来源广泛、逻辑关联、时效性强的政府值班综合指挥平台,推进新一代技术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升实时分析、即时分析能力,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信息捕捉,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个性化、科学化、精准化决策支撑系统。接入省直各部门的业务管理、指挥中心平台,实现一屏全览的综合展示,实现端到端的实时信息获取、监控。

3.优化数字政府体制机制。一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将数字政府建设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改革整合优化政府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等职责,理顺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的职责关系,强化政府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与网络空间的管理职责,构建与数字政府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推动政府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二是优化组织运行架构。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推动政府组织运行架构持续优化,实现知识信息共享、组织在线协同和业务高效运转。动态评估组织运行状况和政府履职效能,通过重塑业务流程、创新协同方式和优化机构设置,打造扁平高效、整体联动、弹性敏捷的政府组织运行架构。三是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将“数字化思维”融入政府治理全过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加快政府治理模式向政民双向互动、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推进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全方位创新和改革,推动实现政府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规范透明。

(七)构建优质均等的政务公开体系。

1.加强政务公开渠道建设。一是深入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在省市两级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分类科学、集中规范、共享共用的省市两级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库,对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上各网站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实现统一分类、统一元数据、统一数据格式、统一调用、统一监管。推动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务服务网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同源、服务同根。二是建设政务新媒体传播矩阵。加强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常态化开展全省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监测预警,健全政务新媒体监管机制。三是提升政务公开专区服务水平。建设省级政务公开专区,示范推动全省政务公开专区建设。各地依托行政服务大厅,加大政务公开专区建设力度,聚焦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事项标准化规范化,融合线上线下政务公开与服务,完善优化政务公开专区功能。

2.强化政策发布解读回应。一是精准解读重大政策措施。依托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集中统一发布解读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重点领域信息。升级省政府门户网站政策智能问答平台,开发更加精准智能、更加及时高效的政策问答功能和政策在线咨询办理功能。将政策文件及解读材料转换为适于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及时通过政务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向企业和群众主动推送,提高政策信息的到达率和适用度。二是提高政策解读工作质量。探索建立省政府政策解读专员制度,由省政府各部门确定1-2名工作人员担任政策解读专员,依托省级政务公开专区和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创新政策解读形式,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图文漫画、事例讲解、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多元化解读。三是增强回应社会关切效果。健全完善政务舆情常态化监测、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加强政务舆情处置回应台账管理,以解决政务舆情背后问题的实际成效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回应工作的主动性,通过网上调研等方式,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主动回应存在的共性问题,助力政策完善。

(八)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1.加强数据统筹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机制。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乡镇(街道)、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加强全省政务数据资源统筹汇聚管理,明确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等职责,实现政务数据应归尽归、社会数据按需归集,建立“一数一源、多源核验”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二是优化完善数据中心。2022年底前,对省直部门和各设区市数据互通情况开展一次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底数,编制清单,逐一查找症结,打通堵点。重点推进高频共享库、特色主题和专题资源库、社会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库建设。

2.完善数据共享体系。一是编制完善政务数据目录和供需对接清单。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化管理,组织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按照“三定”要求,依法依规梳理形成标准统一、衔接一致、完整有效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对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编制形成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清单,并纳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运行管理、及时更新。二是强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枢纽功能。推动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建立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并与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形成上联国家、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推动与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数据互联共享,提升政务数据为党委决策的服务支撑能力。

3.加强数据共享应用。一是推进数据高效共享。加快推进省级垂管的业务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确保已共享的政务数据及时可用。加快推进共享数据高质量应用,开展政务数据共享特色应用建设。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供需对接、共享激励机制,开展数据共享绩效评估,提高数据共享精确性。举办全省政务数据共享应用观摩会,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促进全省政务数据高效共享共用。二是完善数据回流。稳步推进省级统建系统数据向各设区市数据中心回流的机制和流程建设。推进全省政务数据双向流动通道建设。各设区市向省政府各部门提出数据回流需求,由省大数据管理部门统筹汇聚相关数据后,按照所属地域原则将数据回流至各设区市。实施“数据回省”,各设区市通过回流数据通道将基层政务数据向省级汇聚。

4.推进数据开发利用。一是推进公共数据开放。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和责任清单,升级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并与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同时对接各设区市数据开放平台,形成全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开放体系。做好江西省政务数据开放网站改版,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医疗、教育、交通、环境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有序开放力度。探索政企数据融合的标准规范和对接机制,将水、电、气等主要公共服务数据纳入开放范围。制定政府部门采购社会数据管理办法,推进“统采共用”,提升数据集约化利用水平。二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覆盖原始数据、脱敏处理数据、模型化数据和人工智能化数据等不同数据开发层级的新型大数据综合交易机制,加快推动全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省大数据交易中心,构建大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大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权益分配和规范应用,促进数据产业化发展,打造全省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九)构建智能安全的数字基座。

1.夯实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加强新型前沿技术应用,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的支撑能力。统筹协调推进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和业务系统迁移至政务外网,加快提升政务外网集约化水平。二是扩容完善政务云平台。统筹建设全省“一朵云”,形成1个省级政务云、11个设区市政务云和N个行业云的“1+11+N”的全省域云基础架构。扩容政务云平台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资源,完善政务云平台IPv6承载能力,为数字政府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云计算资源能力。统筹全省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优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原则,支持各设区市打造区域政务大数据中心。

2.强化基础支撑体系。一是统一应用支撑。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统一支付平台;统一业务流程管理;统一智能客服系统;统一“区块链”服务支撑;统一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统一地理空间信息高频库。二是运行维护支撑。统筹各地各部门运维力量,按照统一联动、分级分别负责的原则,明确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应用体系不同环节的运营运维责任。三是标准规范支撑。推进全省数字政府建设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标准,协调推动标准制定、修订完善、贯彻实施等工作。按新需求梳理、优化现有标准规范,新增制定数字政府建设领域涉及体系架构、基础平台、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安全运维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各类标准,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赋能数字政府建设。

(十)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守住网络安全底线。明确数字政府全流程安全管理责任,各地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做好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及责任落实。

2.落实安全制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依法推进数字政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制度,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国家核心数据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数据清洗、脱敏、脱密、格式转换等处理,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依法收集和使用个人和企业数据,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数据保护和监督力度,完善相应的申诉处理和问责机制,依法加强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检查,提升数字政府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水平。

3.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数字政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全方位监测预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充分运用安全技术手段提升主动监测、态势感知和威胁预测能力,强化日常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健全完善安全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发现和预警能力。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强化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应用。



(来源:哈尔滨市大数据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