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录 一、黑龙江省首个大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 二、实现国产化价值替代软件业加速赋能数实融合 三、数字经济成地方两会热点 四、人工智能释放“智慧动能” 五、邬贺铨院士:以数字化转型为ICT产业开拓大空间 主要内容 一、黑龙江省首个大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 近日,黑龙江省首个大健康智慧服务平台——“哈尔滨新区大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平台通过大数据生成居民健康画像,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后,主动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健康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为居民提供7*24小时的智慧健康服务。 平台为区域内的每个居民都配置了一个智能健康“助手”。通过机器学习,这些“助手”们目前已经熟练掌握了200多种常见病和慢性病,从而为患者进行个性化、自动化、终身化的服务。此外,还有康复、养老、护理、保健等应用场景,涵盖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方方面面。 为促进区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同质化,平台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作为区域优质医疗服务的标杆,各学科专家可以通过该平台“复制自己”,制定各种疾病和各类患者的诊疗服务路径,通过平台自动引导区域内基层医护人员执行,同时平台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分级诊疗,小病线上看,大病去医院,大大提升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另外,针对百姓重点诉求,平台优先上线了“保障药物预约、身边药房查询、健康科普讲堂”等功能。一系列便民功能还将持续上线,不断汇聚各类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简、便、效、廉”的医疗健康服务。 健康智慧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获益的形式,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已成为智慧医疗赋能数字龙江、健康龙江的一次生动实践。目前平台正在加紧与全区22家医院和200多家医疗机构对接,包括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护理院、第三方机构、其他大健康服务机构等,让百姓在区域内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应用,促进区域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黑龙江日报) 二、实现国产化价值替代软件业加速赋能数实融合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出蓬勃生机。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随着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效率提升,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推动数字经济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企业云服务和软件提供商的加速创新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澎湃动力。 催生软件产业发展红利 2022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提升算力服务品质,降低网络电力等成本,规划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对被赋能的企业来说,可享受更加便捷易用的算力服务,进一步降低上云成本,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随着顶层战略规划落地,“东数西算”等工程举措紧随其后,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云计算、基础软件等数字产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实融合发展,需要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具体落实到行业、产业、产品上,其背后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展现。软件行业所提供的数智化平台、应用、服务则成为夯实数实融合技术底座、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当前,在平台化、生态化,是数字化时代企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企业服务提供商更加紧密地共创与协同。以平台技术、应用架构到场景服务、生态体系建设为基础,企业数字化发展将更深入业务与管理服务,细分行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变得愈发重要,这也成为软件服务商下一步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 实现国产软件价值替代 十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约2.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约10.1万亿元,增长超三倍。2022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5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8126亿元,同比增长11.2%,信息技术服务收入70128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云服务、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10427亿元,同比增长8.7%。 云服务、大数据服务收入的提升也反映出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进程,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供给侧全面升级,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形成良性助推作用。软件产业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适配兼容与应用推广,已实现国产软件在多领域重点应用场景的深入应用和创新迭代。 当前,国产化替代不仅仅是在ERP、CRM等产品的直接替换,而是要以新的思路、新的应用将数智化与信创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企业真正的价值替代。我国软件业取得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来源:人民网) 三、数字经济成地方两会热点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从各地两会发布的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来看,数字经济成为2022年助力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部署2023年发展目标时,多地将数字经济作为政策的发力点,加快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 数字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数字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至5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2022年各地也纷纷交出优异的数字经济发展成绩单,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 从各地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发展情况来看,数字经济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五年来,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7倍和3.48倍;2022年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90.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经济成为政策发力点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宏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优势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发展赛道。浙江省提出支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制定支持政策,建立专业化服务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安徽省提出,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广东省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产业。 随着发展路径的明晰和目标任务的明确,以及各地规划的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经济快速复苏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技术也将加速成长,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人民邮电报) 四、人工智能释放“智慧动能” 当前,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 “拥抱”实体经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速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效果逐渐显著,更多行业和领域正加速拥抱人工智能,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整体发展进步。港口内,自动无人码头运转有条不紊;矿区里,智能勘探、无人采矿作业护航安全生产;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无人驾驶公交车自动识别信号灯、变道超车;数字孪生工厂助力企业数字化运营;智能算法模型对企业用水量精细化预测……这些不断涌现的创新应用,都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创新成果涌现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人工智能创新实力持续提升。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正在不断成长。企查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其中2022年新增量同比增长18.55%。 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产业体系健全、应用方积极响应,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推进技术创新攻关上,主要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竞争产出一批优秀产品,调动行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研发-产业-应用‘快车道’。 从“可用”向“好用”新趋势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从探索“可用”阶段迈入了探求“好用”的新阶段,当前受各界关注的大模型、知识计算、生成式AI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融资中,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人机交互领域资金占比有所提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仍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智能产品和服务,推进智能技术加速产业化。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移动通信等技术结合,将带动更多领域的创新突破,为各行业数智化转型筑牢地基。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五、邬贺铨院士:以数字化转型为ICT产业开拓大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动能转换期,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ICT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ICT产业无疑会开足马力,以数字新基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面对ICT产业发展的大舞台,邬贺铨给出了今年的“十大期待”。 5G向5G-Advanced演进 5G-Advanced作为5G后续阶段的增强型演进技术,致力于提升个人实时交互体验,增强蜂窝物联网能力,探索上行超宽带、实时宽带交互和感知定位等新场景。在这一阶段,移动通信基站的低碳化将取得可喜进展。 5G推动星地融合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还难以做到对边疆、海洋以及应急等场景的低成本广覆盖。不过,手机直连卫星进行单向发送救援短报文的功能已经实现。低轨卫星的出现让使用小型终端直接接入成为可能,但是,为了解决卫星过顶时间短的问题,需要数百到上万颗卫星组成星座。在这样的现状下,与地面5G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方向。 6G愿景研究全面展开 伴随着5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6G正进入概念形成和技术储备的关键时期。未来,6G将实现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智慧连接,实现多空间深度融合。发展6G更大的意义在于覆盖5G到不了的地方,将许多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5G﹢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实融合平台 面对中小企业使用公有云的需求,可以通过5G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上构建企业上云的一个平台。5G核心网的用户面,可以为一组用户组成一个5G局域网的用户群,实现第二层包的转发,缩短转发的距离。相对WiFi来讲,5G网络具有更好的覆盖效果,提供更好的业务隔离功能。 中国引领“IPv6﹢”标准化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IPv6发展攻坚克难、跨越拐点的关键阶段。IPv6使得我国具有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还不算晚的机会。我国由于原来使用私有地址,因此相对地址数量更为看重IPv6的可编程空间。我国在“IPv6﹢”系统与产品开发创新领域,正努力为全球“IPv6﹢”标准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AIGC迎来爆发式增长 AIGC作为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的大模型,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能够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百倍千倍的生产速度,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AIGC不仅可用于内容生成,其具有的新思路和新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 云网协同+算网融合夯实数字底座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的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增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云网协同与算网融合打造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既夯实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基础,也驱动了ICT产业的创新再出发。 芯片与软件双双进步 芯片技术的进步对开放统一跨架构编程模型提出了要求。该模型基于标准化的统一软件堆栈,对源自不同厂商的CPU、GPU、XPU、FPGA、AI加速器等底层硬件能力进行统一描述,通过各种不同的高性能库进行封装,允许使用业界标准的编程语言直接对这些硬件能力进行编程,实现统一代码维护,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同时,得益于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5G的高带宽、低时延优势也将得以充分发挥。 Web3.0价值凸显 如果说Web1.0是PC互联网,那么Web2.0就是移动互联网,Web3.0则是价值互联网。Web3.0的关键是去平台中心化或者是去用户中心化,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在区块链基础上构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新应用形态,通过确权使用户在网上创造的作品成为数字藏品。 元宇宙从炒作转向务实 广义的元宇宙,是指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狭义的元宇宙,则是一种基于AR/VR/MR等技术,整合了用户化身、内容生产、社交互动、在线游戏、虚拟货币支付的网络空间。元宇宙虽然源于现有技术的集成,但是尚未成熟。元宇宙沉浸式的XR、全息影像和感官互联等应用需要很高的带宽,5G也难以支持。元宇宙存在着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的挑战,并且难以成为大众刚需,因此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元宇宙需要尽快从炒作转向务实。 (来源:人民邮电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