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大数据中心
  • 发布日期: 2023- 02- 02 09∶57
  • 字号:[ ]

目录


一、哈尔滨财政投资评审解锁新模式项目“云评审”

二、余药共享“防疫互助平台”上线

三、全国首个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即将启动

四、全球范围政府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中国电子政务水平进入第一梯队

五、专家: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



主要内容


一、哈尔滨财政投资评审解锁新模式项目“云评审”

近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破疫情枷锁,哈尔滨市财政局探索尝试线上评审新模式,利用计算机远程操控技术实现项目评审“不见面”。

评审中心坚持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两手并重”,通过“云评审”为市农业科学院的海南旱作南繁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办理了评审手续。该项目预算采用海南省定额软件进行编制,由于交通及疫情原因,预算编制人员无法将海南省软件带到哈尔滨进行核对。面对困难,中心创新采用异地云端评审模式,远程操控海南当地电脑端软件,同时利用网上办公软件进行了沟通核对,使得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此次利用互联网创新实践“云评审”,提升了项目评审数字化水平,推动财政评审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来源:哈营)


二、余药共享“防疫互助平台”上线

近期,新冠治疗药物需求激增,部分地区出现防疫药品物资暂时紧缺情况。为方便解决目前的应急需求,12月25日“防疫互助平台”在“人民网+”客户端、人民好医生客户端上试运行,为广大群众搭建近距离社区村组间的药品及防护物资互助共享公益信息平台。

“防疫互助平台”旨在提供非销售渠道的邻里公益互助,不涉及交易费用问题,求助和分享用户均可发布相关信息。急需物资的求助用户,一方面可在已发布信息中寻找距离自己最近或发布时间最新的分享用户;另一方面也可发布需要的药物信息,等待其他用户分享。拥有多余物资的分享用户可主动发布相关供应信息,也可直接联系急需药物的用户,通过分享行为为邻里抗疫提供一份善意帮助。

(来源:“人民网+”客户端、人民好医生客户端)


三、全国首个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即将启动

为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全国首个国家级合规数字资产二级交易平台——“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即将启动,并定于2023年1月1日在北京举行平台启动发布仪式。平台交易种类包括知识产权、数字版权、数字藏品等。

“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由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华版数字版权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是由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平台”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级交易所属性,发挥交易所的交易职能,为数字资产交易业务制定完善的交易制度、规范的交易体系、科学的交易流程、安全的结算机制,夯实数字资产交易业态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为交易全流程服务保驾护航。

同时“平台”以“中国文保链”作为可交易数字资产的唯一可信存证服务平台,为机构及个人用户提供数字资产的登记、确权、存证、维权监测、版权保护服务。中国文保链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发起设立,下属全资国有公司中创文贸(北京)文物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以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与文化数字版权保护深度融合为宗旨的国有文化版权保护服务及文博文创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制定文博文化数字化标准,建设统一素材及应用版权库,打造文博元宇宙,提升文物艺术品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助力文博产业数字化发展及多场景应用。

此外,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将与中融环球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中融环球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数藏之家”平台是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藏品信用评价聚合平台,将为“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用户提供以元宇宙及数字藏品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内容等多维度聚合服务。

(来源:中国日报)


四、全球范围政府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中国电子政务水平进入第一梯队

12月28日,《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发布。报告显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持续向前推进,中国电子政务水平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排名43位,是自报告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作为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为0.8876,为“非常高”,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各国积极将数字政府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报告显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平均值从2020年的0.5988提高到2022年的0.6102,超过2/3的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高”或“非常高”水平,反映出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通过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新信息技术革命提出的政府治理挑战,各国纷纷通过发布国家性的战略规划引导数字政府建设,明确行动计划和发展重点,为数字政府转型构筑良好的生态系统。报告建议以“不让任何人掉队”作为指导电子政务和公共部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操作原则,努力填平数字鸿沟。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持续向好。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屡创新高,从0.5359增长到0.8119,排名从78位上升到43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从“非常高”国家序列的第四个等级上升到第三个等级,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国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实现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支撑政府高效履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十年来,我国电子政务排名持续提升,达到全球领先发展水平,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从“追赶者”开始进入到“领跑者”行列。

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成为国际趋势

报告显示,政务服务呈现明显的全面数字化趋势,几乎3/4的会员国使用“一站式”服务网站在线提供多种政务服务。在评估的22种在线业务办理服务中,全球平均值为提供16种服务,但115个会员国提供的服务数量多于该数值,全球在线政务服务呈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整合集成,呈现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入一体化服务、数据共享利用、业务流程优化的新阶段。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有力推动了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在方便群众和企业异地办事、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事项网上办已成为政务服务的主要方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来源:新华社)


五、专家: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标志着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高规格顶层设计重磅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为未来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战略、市场和制度优势,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准确把握发展重点,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推动数据交易市场发展迈向新征程

我国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制度建设稳步有序,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具备战略、市场、制度三大优势。一是中央决策坚强有力,具有高站位战略优势。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时强调,“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政策利好关键窗口期,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必将进一步推动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二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数据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生态加快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建数据交易机构8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政府提出推进建设数据交易场所的近30家,全国共有大数据企业6万余家,专业数据人才30余万人。三是政策措施坚实有效,具有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率先跨入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无人区”,纵深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入“深水区”,创造性地、前瞻性地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统筹处理好“四组关系”,推动数据交易市场步入良性发展新阶段

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需要以《数据二十条》为指引,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重点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金融属性与技术属性的关系。数据交易市场具备金融和技术双重属性,目前我国各类数据交易机构的数据技术属性普遍较强,金融服务属性相对偏弱,未来的发展方面是要更加突出金融服务属性。二是处理好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数据交易场所的公共属性和公益定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交易场所的监督管理功能。三是处理好单点与生态的关系。应坚持以构建多级市场和多元生态体系为主线,推动数据场内场外一体化发展。应当建立数据交易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分级管理体系。同时,应当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的多元生态体系。四是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一是要从服务实体经济入手,充分发挥数据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以实现数据要素流通国内大循环。二是要以数据要素全面流通的国内大循环,引领带动数据要素国际循环。在涉及数据主权和国家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问题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在国际数字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

准确把握“三个重点”,推动数据交易市场建设形成新格局

应坚持交易场所“错位互补”、基础设施“可信互通”、交易生态“所商分离”三个重点方向,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一是坚持以“错位互补”为重点,建立“国家级+区域性+行业性”多层次数据交易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合理布局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二是坚持以“可信互通”为重点,构建“根服务+公共服务+算力服务”三大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数联网根服务平台”,构建数据标识编码融合、跨区块链和跨隐私计算平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跨行业、跨地域数据资源及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互联互通,支撑业务流、数据流、资金流监管。探索建立面向场内外一体的国家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地域、跨场内外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探索构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的算力跨域、跨云调度体系,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提供高效、集约、绿色、安全的算力支撑。三是坚持以“所商分离”为重点,构建“交易场所+数据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同创新的多元生态。第一,形成统一标准,促进各类数据交易场所互联互通。第二,发展一批综合性、区域性、行业性数据商。可以考虑设计建立“数据保荐人”制度,为数据交易双方合规化、标准化、智能化交易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数据交易的规模、质量和效率。第三,鼓励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数据集成、数据经纪、合规认证、安全审计、数据公证、数据保险、数据托管、资产评估、争议仲裁、风险评估、人才培训等市场服务,提升数据流通和交易全流程服务能力。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